Upgrade to Pro — share decks privately, control downloads, hide ads and more …

The Wego - 混合媒体时代的知识图景

Oliver Ding
January 06, 2016

The Wego - 混合媒体时代的知识图景

这是一份个人研修的成果。我于2015年1月立题,于2015年8月迭代8次,完成这次研修。

前几年我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青年社区,2014年开始逐渐把注意力放到了【知识创新者】这个领域。年初时我曾和苑明理提起了Wego项目。这是十年前Isaac Mao提出的新词汇,是we+ego的意思,当时,他在思考BLOG这种私人表达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我借用这个词汇,开始思考当下的基于混合媒体的知识图景。

个体知识、小群体知识和公共知识,如今在网络上共享在一起,这里的融合有两个运动方向:

1. 加速私有知识进化为公共知识

鉴别出部分草根智者、草根群体的知识,获得知识验证机会,获得传播,从而不需要传统的科学学术验证体系,也可以获得事实上的公共知识的地位。

2. 加速公共知识内化为私有知识

这个部分包括科学传播与自主学习的两个小议题。如何让最新的科学成果,公共知识,快速从源头传播到个体层次,让大量个体可以获得公平学习,提升个体智慧的机会。

这半年来,我在陆续深化思考这个主题,收集观察一些案例。其中【独立智库】部分,算是我这个主题的一个子议题。另外,高知识群体如何微信群进行群体智慧的碰撞,是这个主题下的另外一个子议题。

参考:《混合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与知识分享的新浪潮 (纲要)》微课。

Oliver Ding

January 06, 2016
Tweet

More Decks by Oliver Ding

Other Decks in Education

Transcript

  1. The  Wego   混合媒体时代的知识图景       Oliver  Ding  

    Swordi  Media  Lab     August  26,  2015  
  2. Isaac  Mao  @  Wego   2005年,中国社会性软件研究及实践 领域的先驱Isaac  Mao开始一个创新应 用开发项目。  

      该项目代号为Wego。Wego是We+Ego,   实际上应当是先有Ego,  然后是We,   先有My  Learning,  然后才有We  Learning。  
  3. 为什么要开发Wego?   •  有人写信来问,为什么要开发Wego,  是为了重新发明轮子,再搞一个网志工具吗?     •  当然不是!  

    •  在今天和一些开发者的交流中,我们谈到了社会性软件(Social  SoHware)的独特性,大部分的 社会性软件都有公开性(Publicity),所以能够在实体的基础上有互联和边界扩展的能力,让我 们看到里面又网络化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虽然不同的社会性软件处理不同的实体,但是 它们都产生了类似“胶水”的作用,让人们寄予这些实体建立累积的信任(社会性资本)。     •  今天的社会性软件很好,激发了公开性的部分,但是并没有解决个人的问题。可以说大部分 的社会性软件(无论是文字、图片、网址、音乐...)大大提升了个人发布(Publishing)的能力, 而在管理知识的能力方面则不足,可以说并未能够有突破。Wego的大部分工具都有一个 Publishing的方法,但是更强调本地的管理。当你在Wego中写网志,你会发觉自己更自由,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在发布的时候则要“当心”一点,你可以选择发布,或者犹豫一下,不 要发布。总之,你已经记录下来,它,没有丢失。同样的规则适用于网址、图片、日历、音 乐、联系人……     •  所以,Wego是We+Ego,实际上应当是先有Ego,然后是We,先有My  Learning,然后才有We   Learning。这个时候,“创作共用”的光谱才有意义:我自己的作品先创作出来,然后确定 哪些愿意“共同使用”。“个人的才是社会的”,我们看到了社 会性的价值和效应,才更要 看到只有个人的知识管理质量提高,才会有下一波的社会性效应。   Isaac  Mao  2005/2/5  
  4. 2015   •  Oliver  Ding以The  Wego为名,开始一项议题 《混合媒体时代的知识图景》,他旨在探 讨当下的公共知识的图景。   • 

    个体知识、小群体知识和公共知识,如今 在网络上共享在一起,这里的融合有两个 运动方向:   – 加速私有知识进化为公共知识   – 加速公共知识进化为私有知识  
  5. 知识频谱   学术   场域   实践   场域  

    日常   世界   传统   科学家   行动   科学家   实践   专家   普罗   大众   四种个体分布在三个场域,组成一个知识频谱。  
  6. 学术场域   学术   场域   传统   科学家  

    行动   科学家   传统   科学家   行动   科学家   共同点   差异点   首要兴趣是   【理论】:   “这是什么?”   首要兴趣是   【实践】:   “我(我们)   应该做什么?”   科学的理性慎思特征:    1.对证据负责    2.忠实于逻辑    3.公开辩论    4.正式发表    5.  允许犯错  
  7. 实践场域   行动   科学家   实践   专家  

    共同点   差异点   1.  遵循特定领域    的职业规范   2.  具有专长的    实践者   3.  隐形知识难以    传递   1.  知识为⾏行动服务   2.  以实践性知识为中⼼心   3.  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认知有限性   实践   场域   行动   科学家   实践   专家   1.  遵循科学的   理性慎思规范   2.   既是实践者,   ⼜又是干预者   和研究者   3.  经反映探究而   展示隐形知识  
  8. 日常世界   实践   专家   普罗   大众  

    共同点   差异点   1.  主动学习   2.  发展出特定   领域的专长   1.  被动学习   2.  依赖经验   日常   世界   实践   专家   普罗   大众   1.  知识为⾏行动服务   2.  以实践性知识为中⼼心   3.  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认知有限性   4.  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  
  9. 日常世界的常识建构   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ütz)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提出日常生活世界(everyday  life  world),  这个概念具  

    有六种含义:     1.  ⽇日常⽣生活世界中,⾏行动者有⼀一种“觉醒”的意识张⼒力,对⽇日常⽣生活⾼高度关注;   2.  行动者悬置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怀疑。与此相反,社会科学家则要对日常生活            世界持怀疑态度;   3.  ⽇日常⽣生活世界也是⼀一个⼯工作世界,⼈人们依照⾃自⼰己的设计或计划⽽而⾏行动;   4.  ⽇日常⽣生活世界的个⼈人是⼀一个整体的⾃自我,⽽而在科学世界中⾏行动者是⼀一个抽象            的个体;   5.  ⽇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互为主体性的世界,芸芸众⽣生透过共同影响和⼯工作,            了解他⼈人和被他⼈人了解,与他⼈人保持密切联系;   6.  ⽇日常⽣生活世界涉及⼈人的内在意识流。⽇日常⽣生活世界也是⼀一个意义领域,⼈人们          必须予以诠释、理解以便发现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并加以应付。     ⽇日常⽣生活的类型化就是常识建构。⾏行动者对社会进⾏行⾃自⼰己的分类,进⾏行社会建构。  
  10. 解惑之旅   •  当行动者在动荡的环境中面对事件的发生 (问题状况),察觉到不确定或焦虑不安 的情绪(遇到阻碍)时,便是行动者意义 建构的时机,   •  此时行动者会寻找线索(连结),并依自身所

    持的信念、习惯、常规、内情等等去解释 线索,寻求结果(跨越阻碍),但由于环 境会不断变化,行动者又开始进入另一个 意义建构的旅程。  
  11. 知识频谱   学术   场域   实践   场域  

    日常   世界   传统   科学家   行动   科学家   实践   专家   普罗   大众   公共   知识   私人   知识   知识为知识服务   知识为行动服务  
  12. 公共知识   (Public  Knowledge)   私⼈人知识   (Personal  Knowledge)  

    分享主义:公开化与公共化   公开化(Public  Access)   公共化(Being  Commons)   私有状态(Private)     发表状态(Published)   版权所有(Copyright)     创作共⽤用(Crea[ve  Commons)   (释放传播权)   (释放使用权)   转化   类别   科学家群体的发表方式   采用的是科学共同体的   规范:同行审议、学术   引用等机制。成果发表   与学术声誉息息相关。   技术演进降低发布门槛,   提供了多层次的隐私设置,   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布   渠道和发布方式。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降低使⽤用学术成果的   ⻔门槛,为开放科研提供   基础。   创作共用(Crea[ve  Commons)   等自由版权运动,让人们   更容易创造更多的知识   产品和创新成果。  
  13. 挑战一   公共知识   (Public  Knowledge)   私⼈人知识   (Personal

     Knowledge)   公开发表的私人知识良莠不齐,它们是如何转化为公共知识,造福社会呢?  
  14. 挑战二   公共知识   (Public  Knowledge)   私⼈人知识   (Personal

     Knowledge)   日新月异、与日倶增的公共知识如何内化为个人知识,助益个人发展?  
  15. 大脑   私人知识的公开化   外部记忆   社交圈   及社群  

    公共世界       过去这三个环都是相对封闭的,   网络媒体将这三个环与公共世   界的信息平铺在一起。   私人知识的发表过程是多层次的过程,实际上发表过程就是传播过程。  
  16. 外部记忆   大脑   外部记忆   Transac[ve  Memory   交换式记忆

      Externaliza[on  of  Memory   记忆外部化   媒介层⾯面   社交层面   Merlin  Donald   梅林•唐纳德   Daniel  M.  Wegner   丹尼尔•韦格纳  
  17. 记忆外部化(Externaliza[on  of  memory)   •  认知神经系统科学家与认知符号学家梅林•唐纳德(Merlin   Donald)形容当代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进展时,使用一个概 念【外部记忆】,或【记忆外部化】、【外部符号存储】。 这种进展是“神话式”知识结构向“理论式”知识结构转

    变的基础,让人有能力反省自身。   –  早期的外部记忆:书写、共用的符号系统、刻有文字的纪念碑等   –  当下的外部记忆:人类最初用于加深记忆的手段-通过共享外化 事物得以实现-现在被人类思维与外部记忆的互动取代。大容量 的数据存储器、就相当于存储性能更好的“大脑”,快速的数据 检索,就相当于迅速而高效的回忆。   •  Oliver:  各类在线及移动书写及记录⼯工具,都是唐纳德所说 的外部记忆⼯工具。例如笔记应⽤用、Blog应⽤用、⼿手机拍照应 ⽤用等等。媒介环境学者舍恩斯坦在《删除》一书中也指出 人类记忆外部化已无可阻挡。  
  18. 伯恩斯坦的忧虑:如何删除   •  我们的记忆已经在向外延伸,完美地近乎永久地存 储到外部,并且能为他人调用。   •  四项因素驱动这一趋势:   – 

    信息的数字化:所以信息都可以得到一个完美的副本   –  存储器越来越廉价:大规模存储数字信息的成本极低   –  易于提取:数据库技术使得这些存储的信息能轻易按 照一定条件搜索出来   –  全球性覆盖:网络无国界,A地信息可以让远在天边 的B地调用   •  世界进入记忆模式,遗忘才变成例外。外部化的记 忆无法被删除。  
  19. 交换式记忆(Transac[ve  Memory)   •  Daniel  M.  Wegner(丹尼尔•韦格纳)   •  An

     individual’s  memory  has  two  components:     – An  individual  memory  of  informa[on  the   individual  possesses,  and  a  transac[ve  memory   with  label  and  loca[on  informa[on  about  what   other  members  know.     – The  second  par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metaknowledge,  which  helps  individuals  to   retrieve  informa[on  from  external  sources.    
  20. 交换式记忆系统(Transac[ve  Memory  System)   •  A  commonly  used  defini[on  of

     transac[ve   memory  system  is  a  shared  system  that   people  in  rela[onships  develop  for  encoding,   storing,  and  retrieving  informa[on  about   different  substan[ve  domains.    (Hollingshead,  1998a;  Ren,  Carley,  &  Argote,  2006)     Daniel  M.  Wegner(丹尼尔•韦格纳)与他的合作者于1985年提出交换式记忆   系统的概念,他们指出亲密关系的人们会建构一个协作系统,用于编码、   存储和检索知识。此概念发表之后迅速拓展到传播、管理、社会心理学   与信息系统等各个领域,众多学者亦将亲密范围扩展到大规模群体,例   如团体和组织,但是扩大范畴的推论假设并未获得实证研究支持。  
  21. 大脑   影响公开化的四个因素   外部记忆   社交圈   及社群  

    公共世界   信任半径、技术机制、版权文化和个人动机这四项因素,   决定了私人知识到公共知识的公开化过程。   •  隐性   •  零碎   •  私下   •  显性   •  规范   •  公开   信任半径   版权文化   技术机制   个人动机  
  22. 信任半径(Radius  of  Trust)   •  信任半径是指⼀一个⼈人信任他⼈人的范围和⼲⼴广度。国外学者指出,在中国和拉丁 美洲,家庭关系坚强有强⼤大的凝聚⼒力,可是对外⼈人就很难信任,公共⽣生活中 的诚实度和合作⽔水平要低得多。   费孝通(1998)提出“信任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伦理秩序的特征。这种

      “信任差序格局”恰如其分地刻画了民间信用的演进规律,体现了与信任半径不断扩   展和延伸所对应的信任差序结构(如上图)。     这种差序格局是由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交易范畴的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向超血缘、   地缘的以业缘关系为交易范畴的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演进的趋势所决定的。  
  23. 大脑   信任半径   外部记忆   社交圈   及社群  

    公共世界   信任半径越大,个体就越愿意在更多范围内公开自己的知识。     对于中国互联网用户而言,有些用户喜欢在数百人的微信群中公开发表各类   言论和思考,但是,他们却不愿意在公开的博客或者其他地方发表这些言论。   •  隐性   •  零碎   •  私下   •  显性   •  规范   •  公开   信任半径  
  24. 版权⽂文化   •  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不同,公众 的版权文化不同。   中国:过于稀疏   美国:过于严苛  

    版权法务   在中国,版权制度和版权文化尚未成熟完善。人们在互联网上公开   发表的内容,经常被其他网站不具名、不付酬转载与改编。     这种粗俗的版权文化打击了人们公开分享的热情与信心。  
  25. 技术机制   •  社会性软件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隐私分享选择。满足人们多样性 的需求。   Google  Drive提供完全公开、   完全私有和“有限公开”

      的⼏几种隐私分享设置。     “有限公开”意味着文档   没有被互联网索引,人们   无法搜索到。只有获取到   文档URL的人才可以看到。     一个文档的URL的传播范围,   取决于它的内容的影响力   和分享者的传播能⼒力。   •  软件技术的易用性降低了使用门槛,鼓励更多人加入公开分享的队伍。   Twiler/微博让更多⼈人可以在⺴⽹网络上公开发布零碎内容。Medium.com推动社区化写作,为分享者卸掉维护个⼈人blog   的压⼒力,⼀一个⼈人想要分享,写⼀一篇⽂文章就好了,不需要⻓长期维护blog读者关系。  
  26. 个⼈人动机   Deci  Edward  L(德西)等人认为人类动机行为   都是为了满足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自主性:

      人们感觉自己行为是自发的,完全出自自己 选择;     胜任感:   人们对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 相信自己能胜任该活动;     归属感:   人们感觉到自己与他人有关联,是一种在意 别人,也希望受到别人在意。人需要来自周 围环境或其他人的关爱、理解和支持。   由于公开分享会带来一定风险与成本,人们的动机要足够强才能支持持续的公开   分享。内容公开传播带来的社会声誉,公开分享行为对于自身行为能力的训练改   善,外界对于自己专业能力的肯定和反馈,师友与粉丝的关注、反馈和支持,这   些都在激励人们持续公开分享。  
  27. 知识社群   大脑   外部记忆   社交圈   及社群  

    公共世界   知识   交换   社交圈及社群中的一部分活动属于知识社群   私人知识  公共知识   在知识社群中,私人知识通过   交流外化为公共知识。     公共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  
  28. Michael  Polanyi:  All  knowing  is  personal   波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对人类知识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进行考查,发现这种信仰的因素是   知识的隐性部分固有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

      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未被表述   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即隐形知识(Tacit  knowledge)”。   显性知识   隐形知识  
  29. 知识驱动的行动能力   联结力   知晓力   胜任力   21世纪超⼀一流⼈人才知识结构  

    基本素养   基础性的学科知识和常规技能   专长:特定领域的领域知识和独特技能   了解自身专长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的能力   动员各界专家协作创造的能力  
  30. 四种知识社群的价值定位   联结力   知晓力   胜任力   21世纪超⼀一流⼈人才知识结构  

    基本素养   学习社群:   学习基础知识。例如,英语学习群、 写作学习群、编程学习群等等。   实践社群:   胜任力。专家在某个领域里的社群,能力与   职业身份并重。例如:设计群。   跨界社群:   知晓力。不同领域的专家跨界交流。获得灵感,知晓其他   领域的话语,建立和其他领域专家的联结和信任。   项目社群:   联结力。基于某个项目进行跨界写作。   学习从交流深化为创造。
  31. 温格:实践社群(Community  of  Prac[ce)   胜任力(Competence)和知晓力(Knowledgeability),都来 自社会化学习理论研究者温格(Dr.  E[enne  Wenger)的 研究成果。温格和他的合作者莱夫在《情境学习》一 书中提出实践社群(Community

     of  Prac[ce)是这个术语。 他们当年在施乐公司设立于硅谷中心的学习研究中心 工作,致力于重新思考教育(rethink  educa[on)。 一九九零年左右出版的《情境学习》一书开启了社会 化学习研究的序幕。该书分享了三个核心洞察:实践 社群、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学徒制。 按照该书的观点,对于离开学校加入职场的成年学习 者而言,他们的学习是和情境分不开的。一方面他们 在和实践同一活动的人们交流互动中习得知识,从社 群中获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在参 与社群活动中,从新手逐渐升级为老手,他们对社区 的贡献与日俱增,这个过程正是他们的职业身份的形 塑过程。   1991  
  32. 实践图景(Landscapes  of  Prac[ce)   2014   温格的社会化学习理论最新发展是实践图景   (Landscapes  of

     Prac[ce)与知晓力(Knowledgeability)。     实践图景在原来实践社群的基础上,强调跨越领域的   实践,着眼于整个联系的实践系统。它包括三个观点:     1、从单⼀一领域到跨领域活动;   2、从单⼀一职业⾝身份到复合职业⾝身份   3、从胜任⼒力到知晓⼒力     胜任⼒力说的是单⼀一实践领域,专家不仅知道这个领域的知识是   怎么回事,⽽而且具备⾏行动⼒力,能够解决该领域的问题,并且凭   借解决这种问题的能⼒力,建⽴立该领域的个⼈人职业⾝身份。     知晓力则强调在胜任某一实践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其他   实践领域,达到知识层面的知晓,能够和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   对话交流,理解对方使用的行业术语,从而促成跨界协作。知   晓不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知晓不意味着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例如知晓心理学是怎么回事,了解大部分知识,但是不需要去   做心理学实验,发表心理学学术论文等。  
  33. 跨界社群 V.S.  跨社群活动   温格所说的【实践社群】,指的是围绕【单⼀一实践领域】而建立起来的社群。     根据我的理解,温格所说的【实践图景】,跨领域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两种   方式实现:  

    跨界社群   来自不同实践领域的人,   在同一个社群中交流。   一个社群   跨社群活动   一个人参与多个实践社群,分   别与多个实践领域的人交流。   多个社群  
  34. 成⻓长熔炉   知识社群   个体   成长之后的个体   •  知识交换

      •  身份建构   •  协作创造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熔炉,如果学校和单位都不能担任这个熔炉,你需要去自己   找一个或者创造一个。混合媒体时代的知识社群就是这样的一个个成长熔炉,你会遇见   高手与同辈,拓展视野,拥抱刺激,习得积极的正能量,获得新技能,遇到新机会。线   下活动加速这样的社群融合。   •  社群创造者:通过建设社区获得个人成长,经历英雄之旅;   •  普通参与者:参与社群,认识导师和学友,优化自己的个人学习部落;   •  积极贡献者:参与协作创作活动,获得更多的成长,传承使命。  
  35. 团体之知与个体之知   马克思·∙舍勒(Max  Scheler)提出的知识社会学三⼤大公理:   团体之知优先于个体之知     个体须浸润在团体内  

      个体之知需以团体之知做前 提才得以造就,没有团体之 知即无从展现个体之知。   团体存有的二属性:包括上层结构所谓团体的 “灵”(或称群体精神)、底层结构所谓团体的 “魂”(或称群体灵魂),二者可说是知识社会学 进展之基础(舍勒著、艾彦译,2000)。团体的 “灵”所指的是团体中某些特选者,只呈现在一 些具有位格性的代表,如:哲学家、科学家,其 提供团体共享的理想,以驱动社会力量而止于至 善。团体的“魂”本身则是非位格的 (impersonal)、佚名的(anonymous),有机的在人 群内生长,可类比为人之生命力、向社会提供著 行事冲劲。   表层所论述的团体组织与个体参与,舍勒各提出了四种对应关系,在团体组织方面,包含四类组织 模式:群众、血族、社团、位格团体,其各自参与团体经验之途径则对应如下:情绪感染、传统、 语言象征、宗教象征与神秘直觉。这意味着个体参与团体运作之过程,在参与团体过程以后,团体 之知亦将产生。在团体运作之过程中,由于牵涉团体之知之群众渲染与掌握因而涉及相关政治运作 的成分。 但须了解的是,谢勒虽主张团体之知先于个人之知,然其却相当着重人对于知识生产的起 源,并认为这种起源经过诸多过程之后感染了团体中的个体,最终造就了团体之知。而团体之知尔 后即影响了个人之知。  
  36. 大脑   从社群到公共世界   外部记忆   社交圈   及社群  

    公共世界       私人知识的发表过程是多层次的过程,实际上发表过程就是传播过程。   社群正在起着过滤器的作用,筛选出优秀的英才,将他们推到公共世界。  
  37. 公共知识的发表及传播方式   学术   发表   媒体   出版  

    社群   传播   传统方式   创新方式   以论文形式在学术期刊或   学术会议上发表,通过同   行评审,融入公共空间。   以文章形式在传统媒体   上发表,以图书形式通   过出版社发行。两者都   需要经过编辑参与。   以演讲视频或其他形式   在社群发起的公开场合   发表,需要策展人参与。  
  38. 超级社群的影响⼒力   TED凭借高质量的演讲视频崛起为新时代的知识媒体平台。它发起的TEDx开放品牌   项目,由志愿者在当地按照TED规范独⽴立举办18分钟公共演讲活动。   170   3,102  

    13,296   61,740   329   国家   城市   TEDx活动次数   存档的TEDx演讲视频   126   800   13,296   12,900   122   2012年   1月   2015年   5月   精选到TED.com的TEDx视频  
  39. 百里挑一   61,740   329   发布在YouTube上的TEDx演讲视频   (由各地TEDx组织者上传)  

    发布在TED.com上的TEDx演讲视频   (由TED官⽅方审核挑选)   TED.com的演讲视频⼤大部分来⾃自TED官⽅方组织的⼤大会,演讲者是世界级专家及名⼈人。   各地TEDx的演讲者则以各地的优秀英才为主。TED挑选出大约0.5%的各地TEDx演讲   视频,发布在TED官方网站上。  
  40. 超级社群的蜂巢模型   混合 媒体   统一 品牌   集展 人

      全球 本地   开放 机制   松散 层级   共同 愿景   我用一个蜂巢模型来解释超级知识社群的主要特性。  
  41. 混合媒体   大众媒体   社交媒体   移动媒体   线下媒体  

    空间媒体   混合媒体生态   随着技术、设备和生活形态的演变,媒体生态已经演化为多种媒体形式并存的   混合媒体时代。超级社群善用各种媒体渠道,演化出多样化的内容、知识传播方式。   超级社群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  
  42. 统⼀一品牌   •  当一个超级社群发展出复杂的架构,形成庞大的规模。   •  只能用品牌来收敛这个复杂系统,把它简化。   众多事务  

    一个品牌   品牌承载着文化、归属、身份、品位,它解决了社群在大尺度上的信任问题。 两个陌生的社群成员,通过对品牌的归属而识别彼此,进而建立信任。   内容、活动、联结,都会过时,唯一品牌历久弥新。品牌是铁打的营盘。  
  43. 策展人(Curator)   超级社群的核心中枢是活跃于中层的   策展人(Curator)。     他们组织各类活动,也集展各类内容,   让英才的知识得以展现在公众⾯面前,

      获得机会向更⼲⼴广阔的空间传播。     他们是信息过载时代宝贵的过滤器和   把关人。     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策展人队伍,就可以   建立一个全球化的英才挖掘和知识传播   渠道。  
  44. 从知识到创造   创新   扩散   松散   耦合  

    灵感   融合   行动   项目   机构赋能   我用如下框架来描述基于网络协作的群体智慧创造过程。   1、根据协作形式和创造目标区分为四种形式。   2、机构赋能为协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45. 松散耦合(Loosely  Coupling)   •  20世纪70年代,维克(Karl.  E.  Weick)提出松散耦合系统理论(Loosely   Coupled  Systems),他认为学校组织成员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彼此保持

    独⽴立。   –  The  principal  and  the  counselor  are  somehow  alached,  but  that  retains  some   iden[ty  and  separateness  and  that  their  alachment  may  be  circumscribed,   infrequent,  weak  in  its  mutual  affects,  unimportant,  and/or  slow  to  respond.     •  维克的松散耦合理论在组织创新理论领域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应于 传统组织的创新,互联⺴⽹网上的⼤大规模协作,正是以松散耦合机制运 作。   –  成功的网络协作设计,尽可能地将任务分离成很小的任务,参与者不需要和其 他成员太多的沟通,能够独立行动完成小任务,这些小任务的成果,通过系统 层面的软件聚合以及更高层次的人力协调完成。   –  案例:维基百科Wikipedia既有大量松散参与的条目编辑志愿者,又有紧密协作 的项目团队志愿者。  
  46. ⾏行动项⺫⽬目:公民行动   2011年日本311地震之后,他和一些 关心日本灾情的朋友,如何通过互联 网组织成Safecast志愿者团队,希望 不仅依靠政府或专业组织,也将公民 纳入核辐射监测工作的环节,以帮助 公众了解辐射的可能威胁。他们研发 出名字叫做Geiger计数器,通过 KickStarter进行众包筹资,向灾区所

    在的当地民众发放Geiger计数器,取 得各地的辐射数据。Geiger也是开源 硬件,所有设计图纸等都是开源的, 大家可以自行制造这些设备。   伊藤穰一(Joi  Ito)与Safecast项目   资料来源:The  Power  of  Pull图书收录的案例     《向伊藤穰一(Joi  Ito)学习互联网创新》   记录的演讲视频  
  47. ⾏行动项⺫⽬目:开放科研   这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利用家用个人计算机处 理天文数据的分布式计算项目。该项目试图 通过分析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采集的无线电 信号,搜寻能够证实外星智能生物存在的证 据。     SETI@home项目是指连接家庭电脑,将SETI

    发射的射电所收集到的数据分散到不同的家 庭电脑进行分析。     自1999年5月17日开始正式运行。至2004年5 月,该项目在世界各地拥有近500万参与者, 积累了近200万年的CPU运行时间,进行了近 5×1021次浮点运算,处理了超过13亿个数据 单元,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分布式计算试验项 目。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at  Home   在家搜寻外星智慧(地外文明)  
  48. 机构赋能   The  power  of  pull一书的 作者认为,我们正处于 一个剧变的时代,世界 正在从Push模式,转型 到PULL占主导的世界。

      创造空间(Crea[on  Spaces)     作者用这个新术语来描绘给个体赋能 的新的环境。这里的空间,不仅仅局 限在实体世界的某个空间,它还可以 包括某个组织,某个机构,某个社区, 以及虚拟世界里的网站,社团等等。 简而言之,创造空间(Crea[on   Spaces)作为PULL平台环境,让每个 参与者都可以尽情发挥各自的聪明才 智,从单纯的消费者或者员工,变成 一个创造者,创造一些东西,并在创 造的过程中,获得个人成长。   John  Hagel,  John  Seely  Brown,     and  Lang  Davison  
  49. 人们通过开放协作,将个体智慧融入群体   创造成果。能力越大,贡献越大。     参与创造的过程,以及扩散创新成果的过 程,都是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小结  

    参与群体创造的形态很多,人们可以自由选择。   如何与他⼈人协作,参与群体创造,这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一件事情。  
  50. 回顾   挑战一   公共知识   (Public  Knowledge)   私⼈人知识

      (Personal  Knowledge)   公开发表的私人知识良莠不齐,它们是如何转化为公共知识,造福社会呢?   解答   我们用【市井雄心】、【成群结队】、【海纳百川】、【创造空间】四个部分   解答了第一个挑战。  
  51. 挑战二   公共知识   (Public  Knowledge)   私⼈人知识   (Personal

     Knowledge)   日新月异、与日倶增的公共知识如何内化为个人知识,助益个人发展?  
  52. 助益学习的完美系统   学习   部落   知识   社群  

    学习者   网络 素养   学习 中介   信息 架构   导师 文化   学友 文化   学习 反馈   学习 资源   学习 活动   我用这个框架来考察当前混合媒体背景公共知识转化为私人知识的影响要素。  
  53. 学习部落   学习   部落   知识   社群  

    学习者   我在2013年初提出【个人学习部落】这个概念,以此讨论镶嵌于人们   社会网络中的学习网络:对个体的学习和认知产生影响的人们。   学习部落=我+学友+导师  
  54. 学习部落:私下深度交流   学习部落由导师、学友组成。   人数少,最多28人。     你和你的学习部落成员进⾏行   私下的深度交流。

      探索新知这个状态可以通过参与社群和公开交流互动来完成,深度钻研以及心智反 省这两种状态,就需要通过和少数人私下交流在完成。这是学习部落的意义所在。 同一个知识社群里的人,不同的个体   可以发展出不同的学友和导师出来,   发展出不同的深度交流模式,学习   部落的质量差别太大。  
  55. 导师和学友   学习   部落   导师 文化   学友

    文化   社会环境     人们是否能够发展出自己的   学习部落,总体而言受社会   环境文化背景的制约。   同侪压力     同侪压力有好有坏。机构和   社群可以善用同侪压力,激   励人们学习。   导师文化     西方国家职场发展出成熟   的导师文化,公司推行正   式的导师制度帮助员工成   长。   代价传承     新兴国家网络和职场交错,   代际竞争善加引导,也可以   转化为互惠的代际传承。  
  56. 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知识   社群   学习 反馈   学习

    资源   学习 活动   学习资源   免费 收费   公开   内部   网络上开放教育资源   极其丰富。知识社群   也产生许多内部的学   习资源。   学习活动   知识社群正在担任类似学校的工作,对海量的   学习资源进行梳理、针对学习者的需求,有机   地整合,融入特别策划的学习活动。   学习反馈   更加规范化的学习制度包括一系列学习反馈:   测试、评估、干预。  
  57. 掌控环境,或者被环境驾驭   学习者   网络 素养   学习 中介  

    信息 架构   网络素养   互联网包括万维网和移动应用正在创造越来 越多的内容和学习机会。善用网络已经成为 决定学习者学习绩效的关键。   学习中介   书本不是唯一的学习中介。各类工具,以及 特别开发的学习工具,起着简化认知、提高 概念传达的效果,帮助各类型学习者学习。   个人信息架构   各种网络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的外部记忆空间, 妥善地管理这些空间的个人信息架构,等于 妥善地管理自己的外部大脑。  
  58. 全球知识治理   Knowledge     Commons   Open  Mind  

    Learning     Commons   Global  Knowledge     Governance     Knowledge     Networks   开放心智   全球知识治理   知识公地   知识网络   学习公地   个体   层面   中观   层面   系统   层面  
  59. 知识公地(Knowledge  Commons)   对作为公地的信息和知识的探索还处于婴幼期。然而,各种 形式的“信息”与各种形式的“公地”之间的联系已经引起 广泛领域的学者、艺术家和活动家们的关注。“信息公 地”运动的出现带有惊人的突然性。在1995年以前,几乎没 有哪位思想家看到了这种联系。就在那个时间左右,我们开 始看到了“公地”概念的一种新用法。  

      在1990年代中期,涉及这种新的知识公地的某些方面的论文 突然出现在各个学科之中。   《把知识看作公地:从理论到实践》   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的奥斯特罗姆(  Elinor  Ostrom)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as  a  Commons  
  60. 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   开放获取期刊是学术资源分享   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2001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a[ve   Berlin  Declara[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es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on  Society,  Declara[on  of  Principles   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   柏林宣言   联合国信息社会高峰会宣言   创作共⽤用协议(Crea[ve  Commons)致⼒力于推动内容分 享,对于学术期刊开放分享起着⼀一定程度推动作⽤用。  
  61. 知识⺴⽹网络(knowledge  networks)   •  全球解决方案网络(Global  Solu[on  Networks)  研究项⺫⽬目针对 影响全球事务的⺴⽹网络机构进⾏行研究,考察多利益者模式 (mul[-­‐stakeholder)的全球协作与问题解决。

      •  他们归纳出10种全球解决方案网络,其中之一是知识网络 (knowledge  networks)。   hlp://gsnetworks.org/research_posts/knowledge-­‐networks/  
  62. 学习公地(Learning  Commons)   学习公地或学习共享空间指的是类似于图 书馆一样的线下学习型空间。这是近年来 公共教育领域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这个概念被誉为下一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它包括三层含义:

      •  实体层次:信息汇聚的空间、设备等。   •  虚拟层次:各类网络资源和服务汇聚   的平台。   •  文化层次:社会、政治、文化的人际   范畴,如公开性演讲、学术交流等。   hlps://en.wikipedia.org/wiki/Learning_commons  
  63. 第五项⼼心智:开放心智   Dennel  Daniel  在《心智种种》(Kinds  of   Minds)提出⼈人类⼼心智的⾦金字塔模型。    

    达尔文心智:受基因、本能驱使的人类, 例如兽人。     斯金纳心智:受操作条件主义、奖赏惩 罚的人类,如终其一生,找不到自己的 古代农奴。     波普尔心智:在头脑中,对世界万物进 行测试、假设与想象。     格里高利心智:文化、习俗和社会链接 的综合。     受这个启发,我提出第五项心智【开放 心智】,同时用Linux发明人 Linux   Toravalds来命名这项⼼心智:托瓦兹心智 (Toravaldsian  Mind)。他代表拥抱开放源 代码及其衍生文化开放协作的开放心智。  
  64. 全球知识治理(Global  Knowledge  Governance)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创始人之一文森 特(Vincent  A.  Ostrom)在分析西方官僚制中指出“如果看一下孔 子的《论语》,我们就会懂得…法律理性”,他引用《论语•为政》 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阐述要“优先注重的是

    道德秩序的性质,及其它对人的良心和相互信任,而不是法制”。     人们交往秩序的基础不是法律理性,是什么? 文森特引用的是孔子、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关于人的同情共感的 概念,这些关于正义和道德情操的理论,被文森特作为个体交往的 基础,“构成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共同知识、共同的理解、责任模 式以及相互信任” 。   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的转化与融合,也需要从全球治理层面,   进行各类规范、文化、传播、管治、交换等各方面的整体协调。  
  65. V1.  August  6,  2015   V2.  August  7,  2015  

    V3.  August  20,  2015   V4.  August  21,  2015   V6.  August  25,  2015   V7.  August  26,  2015   V8.  August  31,  2015   Oliver  Ding     Swordi  Media  Lab   hlp://Swordi.com     [email protected]